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全天168飞艇计划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为啥姥姥带大的孩子反而跟奶奶更亲? 六 个原因, 一个比一个扎心

为啥姥姥带大的孩子反而跟奶奶更亲? 六 个原因, 一个比一个扎心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76
最近在小区里晒太阳,常常看到带娃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。稍微一问,十个带娃的老人里,竟然有七个是孩子的姥姥。 也就是妈妈的妈妈,来帮着带孩子。这现象其实并不奇怪,在大多数家庭里,育儿的主力还是妈妈。 而妈妈在面临照顾宝宝的重担时,第一时间想到的,往往是自己的亲妈。 沟通更顺畅、情感更亲近、习惯更一致,让“姥姥来帮忙”成为很多家庭的默认选择。 但有趣的是,等孩子大一点,开始上幼儿园、能自理一些生活的时候,带娃的任务就从姥姥转交到了奶奶手中。 而令人心酸的是,明明是姥姥一手把孩子拉扯大的,却发现孩...

最近在小区里晒太阳,常常看到带娃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。稍微一问,十个带娃的老人里,竟然有七个是孩子的姥姥。

也就是妈妈的妈妈,来帮着带孩子。这现象其实并不奇怪,在大多数家庭里,育儿的主力还是妈妈。

而妈妈在面临照顾宝宝的重担时,第一时间想到的,往往是自己的亲妈。

沟通更顺畅、情感更亲近、习惯更一致,让“姥姥来帮忙”成为很多家庭的默认选择。

但有趣的是,等孩子大一点,开始上幼儿园、能自理一些生活的时候,带娃的任务就从姥姥转交到了奶奶手中。

而令人心酸的是,明明是姥姥一手把孩子拉扯大的,却发现孩子长大后反而跟奶奶更亲。这到底是为什么?

其实,原因并不复杂,甚至可以说,现实得让人有点扎心。

01

为什么是姥姥带大,孩子却跟奶奶更亲?这6个原因太现实了

孩子的早期记忆模糊,对姥姥印象浅

我们知道,孩子真正开始建立稳定记忆,大多是在三岁以后。而在这之前的经历,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模糊的。

哪怕姥姥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里付出了最多的精力——喂奶、换尿布、半夜哄睡、带孩子打疫苗……孩子自己长大后却几乎没有清晰的印象。

反而是奶奶在孩子三四岁之后接手了“陪伴”的角色。这个阶段,孩子已经开始建立长期记忆,对身边人也更有情感依赖。

于是,他们自然会记住奶奶每天接送自己上学、给自己买糖、陪自己玩游戏。这种“记得住的陪伴”成了孩子情感依附的基础。

姓氏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

中国传统的父系家族观念在很多家庭中依旧根深蒂固。孩子出生后往往随父姓,族谱、拜祖先、过年回谁家,几乎都是围绕父亲的家庭来安排的。

孩子从小就被灌输“我是爸爸家的人”,无论是过年贴春联还是去祭祖,走的都是奶奶家的“系统”。

这套文化机制下,孩子自然而然地觉得,奶奶那边是“自己人”,而姥姥家则更像是“娘家亲戚”。这种情感归属的方向,久而久之会在孩子心里悄悄扎根。

地理距离与互动频率也起到关键作用

很多妈妈在婚后都“嫁得比较远”,而婆家往往就住在自己家的附近。

因此,姥姥来帮忙带孩子,常常是“从老家特意赶过来”,住上一段时间后还得“回自己家”,而不是长期常驻。

而奶奶家可能就在同一个城市,甚至是上下楼,孩子上了幼儿园后,日常接送、周末照看都成了奶奶的任务。

日常的陪伴频率高了,感情自然也就更亲了。孩子不是不感恩姥姥,而是时间和距离决定了情感的深浅。

奶奶更“舍得”给孩子花钱,留下印象深

姥姥带孩子时,往往因为家务负担重、生活节奏紧张,更多是务实地照顾孩子的日常。买东西也以实用为主,不太会讲究“仪式感”。

反观奶奶,接手孩子的阶段,正好是孩子开始懂得表达喜好、建立物质印象的年纪。

奶奶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更愿意“补偿”之前没能带孩子的遗憾,哪怕多花点钱,也想让孩子喜欢自己。

买个小玩具、送件新衣服,孩子开心得不得了,回家还要“炫耀”一番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反而在孩子心里种下了“奶奶对我很好”的种子。

孩子的性别认同与角色模仿影响感情倾向

心理学研究发现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建立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认知。

尤其是男孩子,在成长过程中,会自然地模仿父亲和父系家族的成员。他观察爸爸怎么跟爷爷奶奶互动,也会模仿这种互动方式。

比如看到爸爸在逢年过节去奶奶家磕头、拜年,他也跟着学。

于是,奶奶在他心中不仅是“会买玩具的奶奶”,更是“爸爸认同的人”,自然也就更亲近一些。

孩子寻求归属感时,更倾向于靠拢父系家族

孩子慢慢长大后,会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身份。他想知道“我是谁”“我属于哪一家”。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大多数孩子会被告知自己是“张家的人”“李家后代”。

而这些认同,很多时候是通过跟爷爷奶奶、堂兄妹的接触建立起来的。孩子也在“我是奶奶的孙子”这样的关系中找到了归属感。

姥姥呢?更多像是妈妈身后的支持者。她的付出深沉却往往不显眼,她的功劳常常被岁月和成长悄悄掩盖。

果妈寄语

其实,不管孩子长大后亲近谁,姥姥在他们生命最初那几年的陪伴,都是不可替代的。

只是,那些日夜辛苦,那些被汗水和尿布浸泡过的温情,孩子未必记得住,但妈妈们都明白。

或许我们无法要求孩子在长大后理性分析谁更值得亲近,但我们可以在他们能听懂的时候,告诉他们——“你小时候最辛苦的时候,是姥姥陪在你身边。”

爱的价值,不一定要立刻被回馈,但一定会在时间的长河中,沉淀为一份温暖的底色。

互动话题:你家的孩子,是姥姥带大的吗?他现在跟谁更亲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家的故事。

©图源网络|侵删

作者简介:果妈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



上一篇:中国网络文明大会|打造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新平台
下一篇:没有了
TOP